歐洲政治見聞 – 柏林圍牆與舊東德的故事:DDR舊東德博物館(上)

我以為自己不會在有生之年擁抱任何政治理想:共產主義、資本主義、左派、右派、民主、極權…,我的意思是,生命根本不夠長,我其實很難真正確定什麼是真正好的。我心裡總有種感覺:如果我有兩億年的生命,說不定我在人生中的某個階段會皈依真主阿拉、成為恐怖份子,或相信北韓的統治模式才是最理想的,一切都有可能。我們的生命太有限了,我覺得我們其實並不很了解自己所深惡痛絕的事。

在旅行前我就對柏林非常嚮往,很大一部份原因,是自己一直都很想去看柏林圍牆。關於圍牆和東西德的種種,我在讀中學歷史時並不瞭解,但大約在二十七、八歲在紐約唸研究所時,看到許多藝術家以柏林圍牆的歷史為題材,所做出的一些藝術作品和紀錄片。紀錄片中的年輕群眾激動的看著被怪手拆下的柏林圍牆,徹夜狂歡,有些人喜極而泣。在另一件表演藝術作品裡,藝術家在圍牆遺址兩側架起了攝影機,在殘存的牆上投影出另一側的實況:東德的人和西德的人透過投影屏幕互相觸摸、跳舞、喝酒慶祝。

就因為心裡有這些從前埋下的模糊種子,我總能感受到柏林圍牆和東西德故事對我發出極強烈的吸引力。到了柏林之後,我住在米特區之前東西德的交界處。剛抵達不久,我馬上到附近的圍牆紀念中心去看了紀錄片、在紀念中心的公園裡聽著機器靜靜的朗誦死難者名單:那些因跨越圍牆而被射殺的人,有些是誤會或意外。

關於圍牆的種種,其中最讓我喜歡的,是「DDR博物館」這個介紹舊東德的博物館。

eingang-des-ddr-museum

(圖片來源:TripAdvisor)

我從米特區租了一輛腳踏車,騎到這個博物館。「DDR」是舊東德的縮寫,博物館裏面展出的,就是一些舊東德日常生活所用的東西:衣櫃裡的衣服、學童的書包和筆記、車站的售票機、日常生活用的洗髮粉、收音機、皮鞋、襯衫、便當盒,諸如此類。不僅如此,博物館餐廳裡販賣的,是各種東德時代的傳統料理,菜單上的菜名旁還有詳盡的背景介紹,告訴你為什麼當時會煮這樣的料理。柏林人們呈現自己歷史的方式,著實讓我開了眼界,我忽然意識到歷史課本上所印的照片並不真正代表我們的時代:真正能代表我們,反而是我們日常生活吃的穿的用的 – 我們梳的髮型、穿的衣服、迷的偶像、我們日記中所記下的小願望、電視裡所播的東西,等等。若要呈現一個時代的真正價值,尤其是像東德這麼特殊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展出各種民用物品是多麼到位的呈現。

DDR博物館自詡為 one of the most interactive museums in the world,許多展品常常是可以看到、聽到、摸到的。展示物、照片與說明文字,有些是開放式,有些會藏在像下圖這樣的抽屜裡,或者上掀式的櫃子中,等待你一格一格去發掘。

DSC00783

背景故事要從「戰敗」開始說起。德意志帝國在1945年無條件投降,這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肇事國」之一,在戰敗後嚐盡苦果,國家被一分為四:美國、英國、法國、蘇聯,四國分別運用各自的影響力,以不同的政治理想為藍圖來重建這個地方。如果你對「共產主義有什麼不好」存疑的話,這個博物館可以給你許多想法。以共產主義為理想的前蘇聯在統領東德的初期原本因為一些改革方案(如土地改革)而廣獲愛戴,但不久,這個由當時「德國統一社會黨」(Socialist Unity Party of Germany, SED)所領導的政體,很快就演變成共產極權政治。該黨在1949年所建立的東德政權GDR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由於困頓的民生環境以及體制的強勢壓迫,一直沒有受到人民廣大的歡迎。

在這個博物館裡面,可以看到當初的東德政權是怎麼竭盡所能的將馬克思等人所提出的社會主義理想,用盡各種創意及巧思在體制面付諸實踐,並且精心的去落實並維護這套體制。

在入口處不遠,是一個東德時期的車票販賣機。

DSC00785

這個車票販賣機大有故事。在舊東德,本著美好的社會主義理想,東柏林政府在1966年做了個創舉:他們取消了大眾運輸的車票剪票制度。而這個機器的設計理念,是「信任制」:是的,這是一檯「很好騙」的機器,你可以不用投錢就拿到車票。設計這檯機器的人相信其他乘客可以發揮「社會監控力量」(social control),讓誠信原則得以維繫下去:這機器投錢時會發出很大聲的「喀啦!」聲,且最後投入的三枚硬幣是清晰可見的,如此有誰沒付錢大家都知道。設計者相信,沒付錢的人會因此感受到社會壓力而收斂。但,很不幸的,這樣的改變,造成了當時「全國集體逃票運動」。

共產主義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竟能透過這些當時的生活用品和簡單的說明文字,這麼強烈地傳達給觀展者。

DSC00787

上面這張照片是一部舊東德時代型號的車,你可以進去開,擋風玻璃會投影出虛擬實境的畫面,且有引擎聲。說明文字解釋道,在舊東德,交通非常不便捷。雖然大家都在逃票因此不用付車票費,但大眾運輸很少有準時的,擁有一部車又幾乎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很多人要買一輛車要等16年以上。在1985年,只有為數一半的東德家庭擁有自己的車,而且大部份都是故障不能開的。不便的交通讓每趟旅程又遙遠又辛苦。

我看得最入迷的地方,包括介紹舊東德如何精心策劃一套嚴密的教育制度,以培養出忠貞愛國的好青年。孩童從幼稚園就認識到什麼叫集體主義:他們只能在集體上廁所的時間上廁所,而且還要有秩序的排成「一排」。下面是一張描繪幼稚園集體排隊上廁所的小雕像。

DSC00807

上了小學之後,學校會鼓勵他們加入「Young Pioneers」團體,到了14歲,則會鼓勵他們加入「德國自由青年」(Free German Youth)。該組織會舉辦營隊活動、宣誓典禮、以及訓練他們撿垃圾,以培養青年們的「完整社會主義人格」。並且自1955年開始,東德政府為了徹底根除基督教儀式,創立了「青年奉獻禮」來取代基督教的成年禮。年輕人在14歲的時候,男生首次穿上西裝皮鞋,看著幾乎認不出來的女同學:她們首次穿上尼龍絲襪及高跟鞋。年輕人們喝下他們人生中的第一「滴」酒,迎接他們來到成人世界。在這個階段以後,他們才能被尊稱為德語的「您」(Sie)。這個活動一開始的立意是培養青年們對國家的忠誠,但很快的這活動就失去了它的政治意涵,而演變成家族聚會的場合。

下面是當時的男生成年禮所穿的裝束,嶄新的襯衫、皮鞋和皮帶,還有各種成年禮證書。

DSC00799

這張照片可以看到成年禮上靦腆的男生和女生(抱歉照片有點小)。

DSC00800

關於東德的事物,這篇先寫到這裡,下篇再續。

(部分展品說明有參考博物館的英文說明文字)

對「歐洲政治見聞 – 柏林圍牆與舊東德的故事:DDR舊東德博物館(上)」的一則回應

  1. […] 施普雷酸青瓜是少數捱過自由市場競爭的東德產物(「快樂的謊言」女主角的象徵式口味),甚至於 1995 年獲認證為國家商標。布蘭登堡位於柏林東南,冷戰時期,施普雷酸青瓜專由一間人民公社製作,與其說是產地,「施普雷」更像公司商標。兩德合併後,大批東德工廠倒閉,東德博物館(DDR Museum)就收藏多達 20 萬份沒落製品。 […]

發表留言